EIM@CUHK-JC

運動醫療資訊

運動與糖尿病

運動與高血壓… (詳見全文)

運動前的一般注意事項…(詳見全文)

運動的好處,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定期進行體能活動,不但可改善心肺功能… (詳見全文)

從2020年3月開始,就在疫情大流行開始之前,運動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發表了… (詳見全文)

你有肌肉流失嗎?是時候瀏覽以下資訊,了解一下什麼是「肌肉減少症」… (詳見全文)

健康知識問與答
☞請按此開始
媒體報導
運動有助穩定病情 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必知的運動原則(HK01,2022-09-09)
高血壓患者或有夜間高血壓 醫生指增患中風及心臟衰竭等風險 (無綫新聞,2022-7-25)
睡眠殺手|六成高血壓患者均同患有夜間高血壓 死亡風險高30%(HK01,2022-06-14)

常見問題

糖尿病患者常見問題

A1: 建議每星期進行大約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每星期最少五天30分鐘或以上的運動),如急步行、游泳、踏單車,輔以鍛煉肌力運動(形式為低阻力而多重複性的活動)。

A2: 做運動有引致低血糖的風險,因此糖尿病患者做運動前應先量度血糖值,正注射胰島素或正服用降血糖藥物之患者做運動前的血糖值不應低於5.6mmol/L,如血糖值低於此水平,建議先進食,待血糖回升至5.6mmol/L或以上方可開始運動。一般建議在飯後1小時做運動,如患者運動期間出現低血糖徵狀,例如心跳加速、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全身乏力、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等,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且立即補充糖份。

建議: 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鍛鍊前請先詢問你的家庭醫生。

A3: 糖尿病患者可透過抽血檢查來量度糖化血紅素(HbA1c)(俗稱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良好的運動習慣能降低糖化血紅素。

高血壓患者常見問題

A1: 建議每天連續或累積進行30至6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例如步行、緩步跑、踏單車,輔以鍛煉肌力運動(形式為低阻力而多重複性的活動),另每天進行安全而合適的伸展運動。

A2: 每次課程開始前,請先量度血壓,運動前的收縮壓不應高於180mmHg及舒張壓不應高於110mmHg,如血壓高於以上水平,參加者應先休息數分鐘,直至再次量度的血壓低於以上水平方可運動,若血壓持續高企,建議參加者就醫,確保血壓在正常水平且適合運動。

血壓隨運動過程提升乃正常反應,建議先休息數分鐘至再次量度的血壓顯示回穩。如參加者在課堂過程中有任何不適,例如頭暈、心悸和胸部不適等,應立即停止運動,情況嚴重者應盡快求診。

建議: 高血壓患者進行運動鍛鍊前請先詢問你的家庭醫生。

一般問題

A1: 持之以恆地進行適合自身的運動鍛鍊有助減少所需的藥物劑量。運動亦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部份高血壓患者及糖尿病患者亦伴有高膽固醇及肥胖問題,運動能降低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進而減低患上心臟病及中風的機會,運動亦能強化肌肉及骨骼,維持合適體重,達致減肥效果。

A2: 可以,但建議你在運動班開始前逐步增加運動量,例如增加平日急步行時長,或進行一些低強度運動以增強自身體力,減少因突然增加運動量而引致的身體不適。

A3: 運動班由學者及專業團隊專門為慢性病病患者設計,結合帶氧、伸展、負重的運動元素,配合運動器材如水啞鈴及橡筋帶,提供循序漸進程度的組合運動訓練,強化參加者的肌力、平衡力及心肺功能。

A4: 由於是次運動班為研究的一部分,而本研究只針對運動對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的成效,故此若未有確診以上疾病,則未能參加是次運動班。然而鑒於運動能為身體帶來各項正面效果,即使未符合參與本計劃的資格,我們亦鼓勵你根據個人能力及興趣,建立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資料來源 :

1. Lau IT.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o guide a system approach to diabetes care in Hong Kong.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2017;41(2):81‐8.

2. Yang Z, Scott CA, Mao C, Tang J, Farmer AJ. Resistance exercise versus aerobic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2014;44(4):487‐99.

3. Peirce N. Diabetes and exercis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9;33(3):161‐72.

4. Klonoff DC, Kerr D, Mulvaney SA. Diabetes Digital Health: Elsevier; 2020.

5. Cheng HY, Chair SY, Wang Q, Cao X, Cheng L, Lee IF. Measuring exercise self‐efficacy in Hong Kong Chinese adult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ardiac Exercise Self‐efficacy Instrument.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019;42(2):148‐54.

6. Centre of Health Protecti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Doctor’s Handbook.. Center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kong. 2012.

7.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Preparing for Exercise HKSAR2020 [updated 2020/01/06.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hp.gov.hk/en/static/90004.html.